当前位置: 首页 > 合作交流 > 学术交流 > 正文

【西电90周年校庆材料学院学术论坛】第三期

时间:2021-11-14 14:20

(通讯员  石文超)1112-13日,校庆系列学术论坛第三期在信远楼I305教室如期举行,此次报告邀请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刘兴军教授、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刘伍明研究员、武汉理工大学麦立强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何日博士做线上报告,我院青年教师杨眉做线下报告。此次论坛由材料学院周益春教授主持,学院部分老师和研究生百余人来到现场,在征得五位专家的同意后,我院秉持“共享科学,传播科学”的初衷,创新性地开展了和寇享学术、科研云等直播机构线上转播学术论坛的工作,此次论坛直播播放量已突破三千,真正实现了学术报告资源的共享最大化。

刘兴军教授首先对西电90周年校庆表示祝贺,紧接着他结合机器学习在材料科学领域中的应用为大家带来本期论坛的第一场报告《人工智能在新材料研发创新中的应用》。刘教授以新型钴基高温合金为例进行建立模型的分析,指出机器学习适用于解决传统数据分析及材料计算方法无法有效解决的难题,并分析了未来机器学习算法在其他新材料研发中的可行性,在座的师生表示受益匪浅。

第二场报告《氮化物半导体的分子束外延生长及其微波功率器件应用》由我院青年教师杨眉带来,他从氮化物半导体的背景和独有优势开始,重点讲述了氮化物异质结的分子束外延生长工作在提升氮化物微波功率器件的效率、拓宽频率和功率应用范围中的重要突破,最后对氮化物在其他领域的潜在应用进行了展望。

麦立强教授带来题为《纳米线储能材料与器件》的报告,报告以解决纳米线电极材料容量快速衰减的问题为核心,对其课题组在该领域的最新成果进行讲解。麦教授课题组通过原位表征发现了纳米线容量衰减的关键因素并设计复合材料进行电极的改进,为高性能储能器件的构筑提供了新的思路。报告最后,麦教授对西电90周年校庆表示祝贺,并希望未来西电与武汉理工可以多多开展合作。

12日最后一场报告《拓扑与非厄米量子态——新型量子信息材料》由刘伍明教授进行讲解,报告从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背景展开,刘教授用风趣、幽默的语言给大家介绍了量子霍尔效应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物理图像,以及拓扑绝缘体、量子相变和拓扑量子相变的基本科学问题,并指出拓扑物态和拓扑相变的重要性。报告后,师生们与刘教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周六上午由何日博士带来《深度学习在计算材料学中的应用》的报告,他提出了一种深度神经网络算法,可以有效改进当下的密度泛函理论、分子动力学和相场等计算方法的局限性,并以凝固态物理中的经典材料体系SrTiO3为例,详细讲解了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构建势函数并利用其实现了对于大尺度体系SrTiO3动力学性质的研究。报告结束后,线上线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来自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同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等兄弟院校的老师在线上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科研见解,参会师生均表示这场“头脑风暴”让自己的学术视角更加开阔。

最后,杨丽院长总结道,此次学术论坛涵盖了半导体器件、新能源、新型量子信息材料、人工智能与材料学的交叉等当下研究中最热门、最前沿的主题,希望在场师生能多从学术报告中汲取养分,对自己的课题研究产生新的认知,并以此为契机,多了解国内优秀课题组的学术动态。

 


 

报告人简介

刘兴军,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厦门大学讲座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材料基因与大数据研究院院长,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现为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材料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物理学会相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深圳市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长、深圳市真空协会副理事长、福建省金属学会副理事长、厦门市新材料产业协会名誉会长、《Journal of Materials Informatics》执行主编。主要研究方向:高温合金、材料设计理论、材料基因工程等。在ScienceNature Comm., Phys. Rev. Lett, PNAS, Small, Acta Mater.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30篇,论文引用7000余次,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1项。并获得国际及省部级学术奖励十余项。

刘伍明,男,1994 年获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学位,并获 1994 年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1994 年至 2002 年,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理论物理所、美国 Texas 大学、美国 Delaware 大学作博士后和工作。2002 年至今,任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研究领域为原子分子物理、光物理和凝聚态物理。发展可积模型、量子场论等解析方法和团簇动力学平均场方法等数值方法,研究具有自旋-轨道耦合、非厄米、强关联、无序效应等量子多体系统的基态、激发态、拓扑态的精确解及其奇异性质,例如拓扑超固态、Mott 绝缘态、自旋液体态等新物态及其拓扑量子相变等。已在《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论文415篇,其中美国物理学会主办的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6 篇,Physical Review A/B/D/E 170 篇,得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Eric A. CornellWolfgang Ketterle教授等人的正面引用并被写入其综述文章中,被SCI他引 15500 次。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10项奖励。

 

麦立强,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国家“十四五”材料领域重点专项指南编制专家,获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2004年在武汉理工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2006-2007)、哈佛大学(2008-2011)、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017)从事博士后、高级研究学者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储能材料与器件。构筑了国际上第一个单根纳米线固态储能器件,创建了原位表征材料电化学过程的普适新模型,率先实现了高性能纳米线电池及关键材料的规模化制备和应用。发表SCI论文380篇,其中Nature 1篇,NatureScience子刊12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在美国MRSACSECS等重要国际会议做大会报告、主旨报告、特邀报告70余次。作为大会主席组织Nature能源材料会议、第十届中美华人纳米论坛等重要国际会议10余次。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30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青年奖)、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英国皇家化学会中国高被引作者、中国青年科技奖、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青年奖)、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与技术大会卓越研究奖,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任J. Energy Storage副主编,Adv. Mater.Chem. Rev.客座编辑,Natl. Sci. Rev. 学科编辑,Acc. Chem. Res.JouleACS Energy Lett.Adv. Electron. Mater.Small国际编委,Nano Res.Sci. China Mater.编委。

杨眉,博士,2004年到2014年就读于中山大学,本科专业为材料物理,研究生专业为凝聚态物理。2014年起,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环球360娱乐官网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长期从事氮化物材料及其电子器件应用方面的工作,旨在通过氮化物材料的结构设计和可控生长提升器件的效率和频率等特性,并希望开拓氮化物材料的新应用,以使这个独特的材料体系尽可能地发挥出自身的潜力。

何日,2012年本科毕业于沈阳建筑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2018年博士毕业于东北大学材料学专业,博士后工作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现为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长期从事计算物理和计算材料学方向的研究工作,综合运用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和大尺度分子动力学和相场模拟,研究复杂氧化物的结构和物性关系,目前已在ActaMaterialiaACS Appl. Mater. InterfacePhys. Rev. B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10 余篇。